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18日公布了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,这份数据犹如一场全面的 “压力测试” 成绩单,直观展现了行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运行态势与抗风险能力。从资产规模到信贷质量,从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到风险抵补实力,各维度指标均传递出丰富信息。 阅读量:11278
2025年二季度末,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.3万亿元,同比增长7.9%。其中,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204.2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4%,占比43.7%;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75.7万亿元,同比增长5%,占比16.2%。 阅读量:11099
工行的6万亿计划犹如投石问路,其价值不仅在于资金规模,更在于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范式。当国有大行从"资金提供者"蜕变为"价值共创者",这场始于信贷供给量变的改革,或将引发中国金融体系质变的链式反应。
2025 年 2 月 28 日,中国人民银行、全国工商联、金融监管总局、中国证监会、国家外汇局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。这一会议的召开,彰显了国家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的高度重视,也为后续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进指明了方向。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,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,2025年2月28日,中国人民银行、全国工商联、金融监管总局、中国证监会、国家外汇局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。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、行长潘功胜,中央统战部副部长、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沈莹,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周亮,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、副主席李超出席会议并讲话。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、副行长、国家外汇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朱鹤新主持会议,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立佳出席会议。
2025年,全球金融市场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剧烈的结构性变革: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、地缘冲突催生区域金融割裂、数字资产监管框架加速成型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券商行业以中央汇金主导的“超级整合”为支点,开启了一场重塑全球金融版图的战略行动。
“2024 中国金融年度人物” 的获得者,不仅是中国金融业的杰出代表,更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中流砥柱。他们的每一个决策、每一次行动,都紧密关联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向。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,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、服务人民群众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。他们的卓越贡献,不仅推动了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壮大,更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2024年,证监会共承办全国两会建议提案424件,其中人大议案、建议202件,政协提案222件。建议提案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、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、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等热点问题,凝聚了代表委员的智慧,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。
1月份,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1027.5亿元。国债发行10185.0亿元,地方政府债券发行5575.7亿元,金融债券发行7042.1亿元,公司信用类债券1发行12791.7亿元,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7.3亿元,同业存单发行15147.8亿元。
会议要求,2025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业务条线要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,筑牢安全生产底线,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。高质量做好现金服务,全力保障现金供应,优化现金流通环境,完善县域反假货币治理体系,提升人民币回收、清分和销毁各环节工作水平。
北京在金融高水平开放道路上的 “北京精神”,将不断激励着更多的城市和地区积极探索、勇于创新,为我国金融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。相信在 “北京精神” 的引领下,北京的金融开放将迈向更高水平,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,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当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政策文件中首次将“普惠养老服务”与“人工智能辅助诊疗”“社区设施连锁化”等词汇并置时,这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升级,更标志着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战略转向——从兜底保障转向制度性供给,从家庭责任转向国家治理。
当3000多名中外记者涌入梅地亚中心,他们追寻的不仅是新闻热点,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在现代性转型中的方法论启示。两会启幕之际,中国递给世界的不仅是年度发展计划,更是一份关于人类共同未来的“开局蓝图”——在这里,高质量发展与全球治理、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、制度自信与开放包容,正在熔铸成新时代的文明代码。
2025 年初,从中央到地方,一系列旨在激发消费活力的政策措施如密集的鼓点,奏响了提振消费的激昂乐章。在这场全民行动中,银行业金融机构凭借其独特的金融优势,勇立潮头,成为推动消费复苏与升级的重要力量,赢得了市场与民众的阵阵掌声。